这篇关于“高考作文指导家庭亲情类记叙文精读文选”的作文,是由江苏招生教育网作文频道 http://zuowen.js-zs.org 整理,可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博文
收入股市日志 加入我的收藏高考作文指导家庭亲情类记叙文精读文选
t4r3a2m0y8 | 更新时间:2011-12-09 03:30:47 | 点击数:中小学生作文网
重要提醒:系统检测到您的帐号可能存在被盗风险,请尽快查看风险提示,并立即修改密码。 | 关闭
网易博客安全提醒:系统检测到您当前密码的安全性较低,为了您的账号安全,建议您适时修改密码 立即修改 | 关闭
高考作文指导家庭亲情类记叙文精读文选
2011-08-11 21:28:54| 分类: 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 订阅 肖隆国
专题评述
“家庭亲情”是个极富人性化、个性化的话题,也是极易引人共鸣的永恒的话题。但家庭亲情是最基本的人类情感之一,人人都曾体验、天天都在感受着亲情的关爱与呵护。囚此,要写好这一类文章也着实不容易。这里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真实感,二是新颖感。
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这次选编的几篇文章将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一、抓住生活的真实,写出真实的生活。家庭亲情总是在家庭生活中产生出来的,是在日常家庭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所要表达的亲情,总是建立在对日常生活作客观、真实的描述的基础之上。越是真实的,越是能引发读者共鸣而产生动人效果。马也驰同学的《浪漫时刻》就写出了在平平淡淡枯燥单调、忙忙碌碌、谁也顾不上谁的家庭琐事中,爸爸、妈妈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安慰的恩爱情感。周艳同学善于提炼材料,把乡村人家煮粥、喝粥的生活情景描写得有声有色,特别是对母亲及外婆一家在特定年代里与稀粥有关的插叙,使得一篇《玉米稀粥》清香四溢。
二、从小处落笔,借助一件小事乃至一件物品的由来,揭示蕴含的深情。家庭亲情。总是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之间,但我们往往熟视无睹,见惯不觉了,这需要我们学会感受。《心中美丽的发夹》就是选取一枚普普通通的小小发夹作为关情物,折射出姥姥的无限爱意。《一瞥》则刻意强调的是一次不经意间的偶然发现,几年前漫不经心临时给母亲“胡乱涂写”的生日明信片,母亲竟视如“珍品”而珍藏几年。这“一瞥”引发的心灵震撼和感情波澜,写得真实可信。
三、要写出不一样的爱,不一般的亲情。每个人都有家,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或给予关爱,但各家、各人亲情的表现方式是各不相同的。越是有个性的,越是有新意。《心中美丽的发夹》如果写成姥姥疼爱外孙女而满足外孙女爱美的愿望,那就流于一般化了;陈小琼同学经过一番开掘,三处写发夹,处处都紧扣姥姥给我生活自信这一中心点,使一枚小小的发夹更添了几分“美丽”。《写给爸爸》则是回顾父亲短暂一生中忘我工作的伟大品格,写出了女儿对父亲不一般的爱。
一 瞥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一 朱 巍 正文 点评 “下午在家好好做作业,别忘了把衣服收进来,知道吗?我要去上中班了。”母亲一边说,一边急急地穿好鞋,带上门出去了。这几天,我越来越觉得母亲唠叨得烦人,一句很普通的、关于家庭琐屑的话,她却可以重复说上好几遍。我也越来越感觉到母爱渐渐地淡漠,或许是由于我长大了,或许母爱本来就没有书上写的那般感人,或许……
做完功课,我开始收衣服。当我打开衣橱的门时,突然一只盒子掉了下来。拿起来一看,这只盒子棱角地方的漆已开始脱落了,盒子还上了锁,锁上却插着一把钥匙。早就听说母亲有一件贵重的陪嫁品,这莫不是……
好奇心驱使我打开了盒子,但事实却着实令我失望:盒子中仅有一张明信片而已。翻开后即可看到上面写着:“祝妈妈生日快乐!儿子,2005。”噢,原来这张卡是我送的。突然,在署名下面有两个小字跳入了我的眼帘:“珍品!”而这隽秀的毛笔字分明是母亲的笔迹。这一瞥顿时使我吃惊非小,而往日的记忆也一下子便浮上了我的眼前……
那时我上初一,由于同学马上要过生日了,我便花了一元钱买了一张明信片打算送给他。但就在他过生日的前几天,我与他闹翻了。恰巧,这天又正是母亲的生日,于是我就在这张明信片上胡乱涂了几笔,送给了母亲。可谁知,母亲在拿到明信片后却高兴得像小孩子似的,拿着它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一边还不停地说:“儿子懂事了,这东西一定很贵吧!”那时,我心里真是暗笑母亲的“迂”。
但如今,看着这眼前的“珍品”,我不禁内疚万分。如果不是这无意间的一瞥,我或许永远无法如此真切地感悟到母爱的伟大。其实母亲对我的爱从未淡漠过,只是她不擅表达,常常将这一切深深地埋在心中罢了。我要感谢这一瞥,它使我感受到了母爱的存在。我知道,母亲对我的爱才是我生命中真正的“珍品”。
(选自《中学生优秀作文》) 开篇写母亲的唠叨让人心烦,欲扬先抑。
说起因,文笔简洁而又很有悬念。
“珍品”二字的一瞥,峰回路转,顿生波澜。
插叙由来,强调明信片的偶然、随意、漫不经心,而母亲却意外惊奇,视如珍宝。
水到渠成,揭示“一瞥”受到的震撼,呼应开头。 【简评】本文以“一瞥”为题,刻意强调这完全是一种不经意的行为,从而突出了不经意间引发的感情波澜,受到的心灵震撼。在这里,意外、悬念、比照,起了突出、强调的作用。“我”纯属偶然地、临时改换、“胡乱涂”写的生日明信片,没想到母亲竞视如“珍品”而珍藏了几年。这“一瞥”才深切认识到:母爱才是真正的“珍品”。
心中美丽的发夹
湖北当阳师范 陈小琼 正文 点评 街上,隔几步便会出现一个卖发夹的精品屋。街上的女孩和漂亮的发夹组成的总是令人眩晕的风景。而我,却早已不戴发夹了。友人说,你这么长的头发要是佩戴一个发夹一定漂亮。我默默不语。
发夹,那曾是我美丽的童话;而今,却变成了我的“伤逝”。
我是个很丑的女孩,大头大脸小眼睛塌鼻子。这一切在我懂事时已从别人的眼睛里读出来了。爷爷不喜欢我,家里人宠我也是出于无奈,他们对我很失望。而这一切,都缘于我很丑。只有姥姥说我漂亮,说是她最美丽的外孙女儿。
要遮一下我很大的脸,我一直是留着长发的,这是理发店阿姨告诉我的。妈妈为了节约时间,每隔五天才给我梳一次头。她用橡皮筋把我的头发勒得紧紧的,头发绷住了头皮,生疼,每梳一次头发,我就像遭罪似的。
什么时候不再受这种苦?我记得清清楚楚。那天阳光很暖和,冬天里难得见的一个好日子,我和姥姥去药店买药。我驻足在与药店相邻的精品店里,在琳琅满目的发夹中,一个椭圆的淡紫色发夹深深吸引了我,它不时向我发出一种柔柔的亲切的光彩。我想我戴上一定好看,可是我没钱,姥姥也很穷。我就那样痴痴地盯着发夹,直到姥姥来牵我回家。走的时候,我差点哭出了声。
回到家里,我才知道姥姥并没有买药。第二天早上,妈妈又准备给我绑头筋时,姥姥拿出一个发夹,就是那个淡紫色的椭圆的发夹。姥姥把它轻轻夹在我的头上,头皮不疼了。姥姥又教我夹发夹。姥姥搂着我对妈妈说:“瞧!玲玲多漂亮啊!这发夹是单为玲玲做的哩!玲玲又乖又懂事,将来一定会出息的。”看见妈妈转过脸,她脸上有晶莹的东西划过。
后来我才知道,姥姥那时已病人膏肓了,每天夜里都会传出她的忽高忽低的咳嗽声。
那个漂亮的发夹一直伴我到初中毕业。姥姥一直在身边鼓励着我,我的成绩成了姥姥的止咳药。
接到师范录取通知书时,姥姥又抠了一些药钱给我买了一个淡紫色、很细很娇小的发夹,上面晃着一圈圈美丽的光晕,那时我的头发也已长到腰下了,而姥姥却变瘦了。在姥姥眼里,玲玲和发夹是最美丽的景致。
姥姥的咳嗽声如同丧钟一般,它带走了姥姥,在我还没有心理准备的时候。
寒假回到家,屋子里冷清清的,心凉直袭胸口,妈妈说:“孩子,姥姥走了。”我拼命地摇着早已嗡嗡作响的脑袋,冲进空空如也的房子……
吃饭时,我总拿出五个碗,心里在想着姥姥不定什么时候回家!夜里,妹妹说:“姐,姥姥临‘走’时牵挂着你,又不让爸爸打电话,说怕误了你的考试。她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让爸爸相信你是最好的孩子,千万不能让你感到自卑……”
我不知道自己是如何镇静地听妹妹叙述姥姥的离去的。
我只知道,姥姥带走了我心中的发夹,却留给了我比发夹更加重要的东西。
现在不戴发夹是因为姥姥留给了我自信和坚强。昨夜,姥姥回来了,她说:“乖的孩子不戴发夹一样好看……”
(选自《中国校园文学》)
引出回忆。
对比中点出姥姥爱我。
叙写真切、细致,为后文伏笔。
一写发夹,突出姥姥的慈爱与鼓励。
再写发夹。进一步写对我的无限爱意。
转叙很有必要,再次突出姥姥的关爱与鼓励。
借“梦”三写发夹。揭示发夹蕴含的意义:给“我”自信和坚强。 【简评】姥姥给“我”的发夹,到底“美丽”在哪?陈小琼同学围绕姥姥送“我”一枚发夹的小事,表现了姥姥对“我”的无限爱意,尤其是给“我”的自信。小小发夹蕴含的浓浓亲情与人生感悟深深打动了我们读者。可见,家庭亲情一类的文章如何写出新意,如何写得更深刻,怎样的爱才是最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我们都能从中获得启示。
浪漫时刻
浙江金华一中 马也驰 正文 点评 爸爸、妈妈17年的“婚龄”,可算是老夫老妻了,早就没了热恋中的花前月下,甜言蜜语。平时他们很忙,似乎也很少坐下来聊天。即便有,也多是为了我的学习。
生活很单调:妈妈为了拍摄MTV常常不回家,爸爸为了自己的业务也是常常外出,即使回家碰面,通常已是深夜,而且都用连连的“哈欠”作见面礼。刚看了电视剧《东京爱情故事》的我,虽然想在他们之间加点浪漫气息,可是面对如此疲倦的他们也只好作罢。
今天妈妈拍完了MTV,爸爸谈完了业务,总算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了。但他们都默默无语,似乎只有我一人激动地描绘完治和莉香的浪漫情节……
电话铃响了:“喂,你好。”“喂,你是××,我是老徐,台里把评奖的结果送来了,很可惜,你拍的那个MTV没评上,不过以后还有机会的……”
妈妈一脸黯然。她为了拍这个节目,真的很累,也很认真。我和爸爸不知该说什么。妈妈好像哭了,因为她很要强。我只好匆匆扒完饭去做我的作业。爸爸也很惘然,只是说:“算了,人到中年了,还哭。”爸爸真不会说话,妈妈最不爱听“中年”这二字。妈妈哭了一会儿,就早早上床休息去了。
屋子里气氛很沉重,爸爸呆呆地抽着烟。“爸爸,明天陪妈妈去看电影,或者是烛光晚餐,嗯,点歌也可以,要么一束玫瑰,或者去江边散步……”我把脑子里所有认为带有浪漫情调的事,都“教”给了爸爸。“去睡觉,你妈又不是少女,还要浪漫,肉麻!明天她就没事了。”我无奈,没办法,人家毕竟早过了热恋之时了。
第二天,妈妈带着红肿的眼去上班,爸爸不知去哪儿了。爸爸真是缺少浪漫细胞,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居然放弃了。晚上回家,闻到一阵诱人的肉香,还有叮叮当当的锅盆碗勺协奏曲,好难得的声音,要知道家里是很少开伙的。“回来了!”爸爸系着围裙,我不禁笑出声来。桌上已摆上辣子炒鸡、辣丝里脊、青椒鳝片……都是辣的。妈妈平时就是个“辣不怕”,爸八成是用这些辣肴代替烛光晚餐了,真没情调!
妈回来了,依旧有些憔悴和伤感。“回来了呀,快洗手吃饭。”爸爸在喊。“我不想吃。”“你减肥呀?”“心情不好,你们先吃。”这时爸爸不容分说拖妈妈上了桌。“你有毛病?我不饿,要我怎么吃?”“神经!我辛苦了老半天,烧这么多辣菜,你不吃谁吃!好好儿地,竟唇枪舌剑起来了。
妈妈不禁又哭了,泪扑扑地流进了饭里,爸爸递过手巾,不作声地又给她换了一碗饭。“呜——没评上多丢人,我几天没睡安稳了;这奖评不上,中级职称又被耽搁了。”妈妈把一肚子的委屈都倒了出来。爸爸拖着张凳子斜着身坐下来:“算了,明年还有机会,要不,你内退吧,整天为单位拼命……”妈妈毕竟是女人,再坚强的女人也有脆弱的时刻,她把头猛地埋进爸爸的怀里,又哭了;而爸爸却不知所措,可我分明看出他想笑……
桌上的菜还在冒热气。“快吃,你不是很喜欢吃辣的?整个下午,我都在剥辣椒,切辣椒,现在我的手指头还火辣辣的,不信,你尝尝……”我似乎嗅到一种叫浪漫的味儿,那么清新、自然,这比完治和莉香的感情更浓、更烈。我为他们点了一盏香油灯,灯光映衬下的这对“老夫老妻”都带着笑,妈的是泪中的笑,爸的则是欣慰的笑。爸说:“我们今天出去走走吧,或者去看电影。”妈说:“你平时不是最不喜欢这些的吗?……
(选自《中国校园文学》) 抓住了中年父母的特点,行文简洁。
这是个“事业型”的家庭,工作的繁忙将感情的浪漫淹没了。
单调的生活似乎淡漠了家庭亲情。
工作中的挫折引起妈妈心情抑郁,家庭气氛沉重。
“我”的几个主意,为后文写父辈别样的“浪漫”蓄势。
情感渐近高潮。对话真切、自然,符合生活真实。
中年父母特有的感情交流方式,描写细致、准确。
最后点题。
【简评】生活未必天天都是风花雪月,轻歌曼舞;家庭亲情也未必都是像电影、电视剧那样的浪漫迷人。生活是实实在在的,家庭亲情是在最困难时的关切问候,是在最需要时听你的宣泄、倾诉。马也驰同学抓住了生活的真实,写出了真实的生活,写出了别样的“浪漫时刻”下的融融亲情。其实,我们都能从文中的爸爸、妈妈那种质朴得近乎笨拙的恩爱情感中折射出我们自己的已步入中年的爸妈的身影。
真实的,往往是最动人的。这是本文给我们的启示。
玉米稀粥
江苏海门师范 周 艳 正文 点评 今年我家只收了十几斤玉米,母亲突然决定要把它们磨成玉米粉,用来做玉米稀粥吃,而吃惯了白米饭的我对此不屑一顾。
玉米粉终于磨成了。周末的晚上,母亲开始做第一顿玉米稀粥,虽然我明白地表示过一定不会吃这东西,可对它多多少少有点好奇,所以借着烧火的名义,我在灶旁偷眼瞧着它的制作过程。母亲先让我把水烧开,然后变戏法似的拿出一双长筷子,据母亲介绍,这是祖传的专门搅拌玉米稀粥的筷子。母亲边往开水里倒玉米粉边用筷子快速地搅动,那种熟练的样子仿佛一下子将我带到了母亲的少女时代。
母亲排行老大,下边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母亲吃的苦最多,十一二岁的时候就要煮一家人吃的饭菜,而那时的主食就是玉米稀粥。我可以想象得出,母亲怎样站在灶前,用那双长筷子用力均匀地搅动着一锅玉米稀粥,粥的香味在整个厨房间漫延。
等到母亲16岁可以去挣工分的时候,煮饭的任务交给了大舅。大舅个矮,上灶时要垫个板凳。也许男孩子的力气总归要大些,大舅搅动玉米粥时肯定是呼呼生风,可惜我不能亲眼看见。而且一般男孩子煮饭都没有女孩子细心,大舅煮粥总是让粥溅满锅边,也挨了外婆好几顿骂,可下次大舅还是那样。
等到大舅参加工作了,小舅接手煮饭。小舅是姐弟中识字最多的一个,做起事来也斯斯文文的,从来不让粥溅得满地都是。据说小舅煮的粥完全可以和母亲媲美。
小姨因为年龄最小,又总以作业多为借口,再加上外婆的“偏心”,所以小姨那时不怎么煮饭。偶尔煮两顿也搞得粥里都是疙瘩。
“可以吃了!”母亲的声音将我从那个年代拉回。我定睛一看,桌上果然搁着两碗热气腾腾的玉米稀粥和一碗母亲另外煮的白米饭。我自然而然地端起那碗米饭,却见母亲已经开始吃粥了。那粥不是特别稀,用筷子也能夹起,母亲吃得很香,也许同时也在回忆着从前。
我有些眼馋了,悄悄地从另一碗粥里夹出来一口想尝尝,却被烫坏了。后来母亲教我用筷子沿碗边慢慢地刮粥面上的一层,那一层比较凉,我一试,果然不那么烫了。我慢慢地将那口粥送人口中,初入口时觉得淡而无味且略有粗糙之感,但咀嚼后就觉甜而且香。我一口接一口地吃着,仿佛吃上了瘾。
母亲又教我往粥里倒人菜汁,这样吃起来更有味且有喝粥的味道,是那种我很喜欢听的“呼噜”作响的声音。听说,母亲那时是以咸菜配粥,所以每年外婆都要腌制几缸咸菜。
很快地,我把一碗粥吃完了,正要搁碗,却见母亲双手端碗,用舌舔着碗底。我也学她的样,将碗底舔得一干二净,却仍觉意犹未尽。听说外公当年拜见丈人的时候,就是因为喝完粥又舔净了碗底才被丈人看上的,说是这样的后生瞳得勤俭持家,于是将心灵手巧的外婆嫁给了他。母亲站起身去锅里盛锅巴,那锅巴又香又糯,非常好吃。母亲说那时他们姐弟四个抢着洗碗,为的是铲那张玉米锅巴吃。我想那时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候吧,不管有没有吃到锅巴。
当我吃饱之后,才发觉自己已满头大汗。这顿晚饭是我有生以来吃得最香的一顿,我想这辈子我都不会忘记这碗玉米稀粥。
不知外婆煮玉米稀粥是什么样子,按外婆现在风风火火的性格,她的粥一定也会带上“火”气。而听母亲讲,外婆煮的粥是最好吃的,外婆煮粥的样子也是最好看的。我想明天一定得带上玉米粉上外婆家,让外婆煮一顿最好吃的玉米稀粥给我吃,同时让我看看她最好看的样子。
今晚,我将带着玉米稀粥入梦。
(选自《中国校园文学》) 欲扬先抑。
煮粥。
一句话引出回忆。
以下四段插叙煮玉米稀粥的往事,文笔自然、简练,四个人物个性鲜明。
以下各段详写吃粥。几处细节,写得很真切,很有生活气息。
两个插叙片断,更添情趣。
写到此,可以结束全篇了。
以下两段节外生枝,反使全文立意点模糊不清了。
【简评】从对玉米稀粥“不屑一顾”到“看着有些眼馋”,到“一口接一口”,到吃得“‘呼噜’作响”,到“将碗底舔得一干二净”,最后感慨这是“我有生以来吃得最香的一顿”。显然,周艳同学试图通过自己对玉米稀粥情感的变化过程,抒写一种生活情趣。全篇信笔道来,几个散点材料串接很自然,也很有生活气息。
但最后两段,似乎又是想表现煮玉米粥的劳动美,会导致全文中心不明,不如删去。
写给爸爸
北京市北京二中 姚晓全 正文 点评 亲爱的爸爸:
您知道吗?今天又到中秋节了,月亮比往常大,也比往常圆,这本是全家团聚的日子,家家都欢聚桌旁,欢声笑语不时地从每一个窗口传了出来,可是当我们一家坐在一起时,偏偏缺您一个人。不管月亮多么圆,您是永远不能再和我们团聚了。我们多么想念您呀!国产手表品牌排名
5年前,可怕的癌症缠住了您,可您一天都没有间断工作,直到卧床不起。医生说您患的是晚期肝癌,已经扩散到肺、胃等处。患肝癌肝部痛起来是难以忍受的,癌症已经发展到这种地步,真不知您是以怎样惊人的毅力经受煎熬的。
我还清楚地记得最后一次见到您是1999年7月5日中午。您已经被病魔折磨得变了个人。您头发蓬乱,面部蜡黄,鼻子里尽管通着输氧管,可还是呼吸急促,嘴一张一张的,十分吃力,双目紧闭,身体侧卧着。您知道我来了才微微睁开眼睛,用尽全身力气举起三个指头,嘴张了张,还没等说出话来,就无力地放下了。我深知您在忍受着怎样的痛苦,我的眼圈湿润了。您这都是为了工作呀!我实在不忍看您受这样难以忍受的痛苦。可就在我离开您不久,您就与世长辞了。我心如刀绞,泪如泉涌。
当天下午,我们赶赴东郊火葬场最后同您告别时,您的面孔是那样安详,我想:您一定是为自己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祖国和人民而感到欣慰;可眉宇间又流露出几分不安,我想您一定为自己才54岁就不能为祖国工作而遗憾。看着您那增添的白发,脸上深深的皱纹,平时您勤奋工作的许多情景浮现在我眼前。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您每个节假日、星期天从没带我出去玩过,总是拉着我去您的办公室,没完没了地算那些账单。凡是了解您的人一定知道您的公文袋是从不离身的。妈妈常说,每晚走进你们单位,只要办公楼里有一个窗口亮着灯,那一定是您在工作。您几乎每晚都八九点钟才回家,连去理发都得强拉硬拽,以致到现在家里连一张“合家欢”的照片都没有。您整天一心扑在工作上,简直忘记了一切。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要是为了工作,您可以做出任何牺牲。您的精神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爸爸,我多好的爸爸呀!可是您已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我再也不能叫您一声“爸爸”了。您是个平凡的人,您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祖国,而却没有向人民索取什么,把您比喻为“春蚕”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您那一代人的努力,使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正是您最大的欣慰。
爸爸,后来我才知道,我在医院最后一次看您时,您举起三个指头是什么意思,那是您入党后的第三天。您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还想着党。爸爸,您对党的深情,您的敬业精神,您的崇高品德,深深地感染了我。记得小学五年级时老师让我们写《我最敬佩的人》,我叙述了您的事迹,老师给我打了个红红的“优”。我觉得这不仅是对我的作文的评价,也是对您人格的评价。人民是感谢您的。现在我快16岁了,我深深懂得了人的一生应该是贡献而不是索取。我今后一定以您为榜样,做一个真正的人,把一生贡献给祖国和人民。爸爸,相信您的女儿吧!
愿您在九泉下安息!
女儿晓全敬上
××××年中秋之夜 引出回忆。
以下各段展开回忆。
细节描写,设置悬念。
两处“我想”的心理描写安排恰当。
几个片断材料选择恰当,下文“一心扑在工作上,简直忘记了一切”的结论有了基础。
这句缺乏材料支撑。不如删去。
语句欠推敲。
升华到对父辈一代人的赞颂上。
揭示悬念,也揭示了人物品格。紧凑而直抒胸臆,既表达了中心,又增强了感染力。 【简评】本文以真挚的情感、朴素的语言倾诉了对父亲的无限怀念,歌颂了父亲短暂一生中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对党的无限忠诚,最后表达要以父亲为榜样,做一个只求贡献而不求索取的人这一誓愿。由于采用了书信体,如同献给父亲的祭文,又如同父女心灵对话,更适合“倾诉”的需要,使行文自然、流畅,写出了对父亲不一般的爱——敬爱。
如果能再从人性、人情角度回忆一些相关的家庭琐事,写出父亲不仅可敬,而且可亲、可爱的一面,父亲形象会更丰满些,也更能写出父女浓浓的亲情来,那就更真切动人。
惑
湖南耒阳一中 如 月 正文 点评 叶子的哥哥永远是一流的。叶子从小就这么想,也这么说。
小时候,叶子和哥哥总是那条小巷子里最灿烂的两抹阳光。他们会突然蓬头垢面地从房子的两头窜出来,挥舞着手中的拖把或衣叉彼此威胁恐吓,或是笑嚷着听各自的“武器”撞击着发出好听的声音,也会在天气好的时候,到一条清浅的小溪旁带着两条小得可怜的鱼儿和一身泥巴回来,再挤在一块儿看鱼在瓶子里悠闲地吐着泡泡。
可是“小时候”很快地过去了,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翻过了几页单纯却美丽的水彩画。哥哥要中考了。
哥哥的成绩永远在空中不上不下地悬着。叶子觉得他是太聪明了,以至于可以有不少的时间来吹笛子、看看小说什么的。可是爸爸对这些东西却深恶痛绝,他把笛子藏起来,把金庸、古龙、梁羽生一个个扔到屋子的平顶上。叶子走过时,风正好奇地翻阅着,于是书页在屋顶上很悲壮地哗哗地响,让叶子觉得很好笑。
中考一天天临近,哥哥的成绩也越来越好。叶子知道,哥哥是勤奋多了,因为他想去上高中。可是,那张报中专的志愿表早已被爸爸填得满满的了。叶子有些纳闷:为什么哥哥自己不能决定上什么学校呢?
考试……
考完了,哥哥一阵傻乐。叶子则呆呆地听着哥哥的死党张牙舞爪地描述哥哥如何在考场上睡着了,直到监考老师好心地替他摸摸额头,又递来一片消暑的药。叶子不知道,那是有意,还是无意,总之,都好。叶子告诉自己。因为上不了中专,哥哥就可以读高中了……
录取通知书送来得很早,是一所爸爸梦想的气派不凡的中专。而哥哥却不知为何抚着发还的笛子无声地坐到深夜。叶子也仿佛有点不高兴,却还是告诉自己:“都好……”
于是哥哥走了,在那所中专里活得潇洒又自在。清雅的笛声在联谊会上出尽风头,睿智的辩驳在辩论赛上大展风华。儒雅的气质、广博的知识、聪敏的头脑——叶子分明感到哥哥的头上正笼罩着绚丽的光环。而爸爸也为自己的选择自豪不已:“想当初,要不是……”
是啊,叶子的哥哥总是一流的。叶子还这么想,这么说。
日子一天天来了又走了,三年的中专生活也只是弹指一挥间。凭着爸爸的关系,哥哥被分配到一家效益不错的工厂工作,全家都为他高兴,而哥哥却在踌躇满志中带着点茫然。叶子觉得好笑。学识、专业、能力,你一样也不缺,怕什么呢?这一流的哥哥。
于是上班、下班、再上班。而叶子却真切地感到了哥哥的改变:散发着烟味的手指,不知为什么而熬红的眼睛,以及日复一日的消瘦和沉默。终于有一天,叶子听到父母的谈话。原来一切并不完美——爸爸的“曲线救国”使哥哥成为人们的话柄,而那个捧着将军肚走来走去的上级,更是将他们训得一文不值。
叶子不明白这是怎么了……
终于,哥哥决定走了。凭自己的肩膀去扛一份风雨,到很远的地方去挑起一份很累却绝对有挑战性的工作。临走的那晚,爸爸一直沉默着,而叶子却没有理由地高兴起来。她偷偷地翻出哥哥的日记上的一段文字来:“……终于,我明白了,自己的路只有自己去走。无论是苦,是累,甚至失败,我都要去承受——只要是自己的选择,都无怨无悔……”
叶子有些感动。
叶子的哥哥永远是一流的。叶子想着,快乐得想要哭了。
(选自《中学生作文指导》) 开头自然,照应全文。
说哥哥是“一流”的,表示叶子对哥哥的理解与崇敬。
兄妹俩孩童时代的玩耍也非同一般,有自作自乐的个性特点。
过渡简明自然。
对哥哥这样一个兴趣广泛、可塑性很强的孩子,家长实不应当横加干涉。
叶子对爸爸的做法提出了质疑。
哥哥在考场上竟然睡着了,但却被录取,个中原因谁知道?
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兄妹想望的。
哥哥在中专学校里的突出表现,说明他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有才华的好学生,这样的学生为什么不能按自己的志愿上高中呢?爸爸的得意未免短视。
此处说哥哥是“一流的”,联系前后文,已有了实质性的内容。文意欲转折。
哥哥和妹妹所想不一样。所以一“茫然”。一“好笑”。
“一流的”哥哥在现实面前碰壁了。爸爸的刻意经营也告失败。
“一流的”哥哥终于摆脱家庭的束缚,做出了属于自己的正确抉择。
叶子对哥哥的理解与支持是不言而喻的。
【简评】此文不同于一般的叙事写人文章。文章写童年的兄妹是一抹阳光。这阳光温暖了成年人的心,寥寥几句童趣盎然。中考时的哥哥弄巧都没能逃过父母安排的路。叶子的哥哥走了,却给成年人留下了沉重的思索——家教是一条多么艰辛的路,它的外延排斥包办。
贝壳诺言
北京市人大附中 潘 榕 正文 点评 踩着平滑的沙地,迎着徐徐的海风,我感受着大海的吹拂,手中拿着的一串贝壳项链在海风中呜呜作响,奏起那首我熟悉的曲调。
不远处,那位老者又坐在海边,周围堆满了贝壳,专心地做着几个月来的同一件工作——做贝壳项链。他那苍白的头发和费力的动作,勾出了我伤心的泪水和儿时的记忆。
小时候,我是在外公怀里长大的。外公爱大海,我也爱大海。外公说:“大海,可以告诉你如何去做人。”那时候的我似乎无法理解这深奥的语言。
大人们总喜欢拿许多无伤大雅的谎言哄小孩子,但外公不会。记得有一年春节,我非要买一个大玩偶,大人们说:“好!好!明儿就给你买!”第二天,春节的花炮连同昨晚的承诺已飞得一干二净了,但外公却一大早跑去玩具店买了一个很大的玩偶给我。妈妈对外公说:“爸,您真是的,一句玩笑话您还当真,再把您累着!”外公却很郑重地对妈妈说:“不,那不是玩笑,许给孩子的诺言,要做到!”我不明白什么叫诺言,但我知道,外公答应我的事,一定会做到。
大海还是那片大海,只是站在海边的祖孙俩,一个老了,一个长大了。外公牵着我的手,给我讲贝壳项链的故事。故事里的仙女们为了实现自己对大海的诺言,化成了一串贝壳项链。多美的贝壳项链啊!带着它,在海风中还可以听到它奏的乐曲呢!我也好想有一条啊!外公答应我,今后做一条给我!
贝壳的诺言许下不久,外公因工作远调了,去了一个我叫不上名字的地方,很远,很远。听说那地方没有海,自然也没有贝壳!于是我天天盼,夜夜盼,在海风的呜呜声中盼,在外婆的叨念声中盼。从外婆那儿我知道,外公的工作很忙,身体也开始不好了。于是,我也只好把贝壳的诺言深深地藏在心底。我想,这也许是外公惟一无法实现的诺言了。
后来,我离开了那片大海去求学,而外公却因重病,回到了那片大海。他双目失明了,周围只剩一片黑暗的外公是真的不能实现许给小孙女的诺言了!算了,忘了吧!我只希望外公可以好好地活着。外公说他一点也不寂寞,平时可忙了。在家人的助读下,他在完成以往许下的心愿,书架上一摞摞被翻过的书就是最好的证明,于是我也就任一张张翻过的书页扫清我对儿时贝壳项链的眷恋……
一个紧急的电话将我召回到外公身边。当我冲进病房时,他已无法说出完整的话,只是用颤抖的手将一个白色小盒子递给我。那费力地托着盒子的手,还未来得及到我身边,便重重地垂了下去,盒子也滑落了。在众人的哭声中,盒子里的东西撒落了一床,那是二十几个已凿好眼却还未来得及穿成项链的贝壳。
白色的贝壳,白色的床,白色的脸上带着如释重负的笑容。我没有哭,只是默默地拾起这些贝壳,走到海边,用红丝线一个一个将它们穿起,穿成一串美丽的贝壳项链——一串代表诺言的项链,一串外公最后送我的诺言。带起它,让海风吹拂,贝壳奏出一曲古老的调子。在这古老的乐声中,我也许下一个贝壳诺言:以后每年我都来这片海滩看外公。
守着这诺言,望着这片大海,我也惭渐明白了一些儿时不懂的话。
“怎么,想到伤心的事了吗?”那老者畜老的声音打断了我的回忆。
“不,是关于贝壳诺言的事。”老者笑,我也笑了,因为握在他手中的也是一个很美的诺言,像神话里的仙女一样,为了实现许给大海的诺言,不惜将自己化为贝壳。
我想:不久之后,又会有一个小女彩像我一样拥有一串美丽的、外公送的贝壳项链,带着这样的项链,她将会和我一去完成已许下的一个个贝壳诺言。
(选自《中学生作文指导》) 以景——海边,物——贝壳项链,人——老者,引出故事。
概括故事的哲理。
叙述往事,初步勾画外公的形象。
进入主要故事情节,点题。
两次叙述诺言实现过程中的波折,增加故事的曲折性。
诺言的实现伴随着外公的死.将外公的形象升华。他以生命来履行自己的诺言,动人心魄。
以平静的描写表达深沉的感悟。又一个诺言的“许下”,拓展了文题的内涵。
多重照应丈章开头,驾御文章骨节及结构的能力因而得以充分表现。
写一代人是为了写崇高精神境界的永恒,拓展题意。 【简评】文章写的是一段令人感怀的哀情故事。在作者的眼中,贝壳就是诺言的象征,因为那里面有外公至死也坚持的承诺。文章之所以优秀,主要是因为作者善于托物言志,选择了贝壳来串联整个故事,由贝壳始,至贝壳终,而这始终之间,诺言便成为爷孙心与心的连线。在文章中,“贝壳”“诺言”不时恰当地出现,重申了主题,照应了标题。
“只有感动了自己的事,才有可能感动别人。”这是生活的真谛。
下载此文章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