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关于“有关游寺庙的作文:重游云岫寺”的作文,是由江苏招生教育网作文频道 http://zuowen.js-zs.org 整理,可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认识云岫寺主持能三禅师年代己久, 记得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有一次我去武康挖盆景野外树坯, 在云岫山的石门洞边巧遇能三禅师, 应能三禅师的热情邀请, 我才决定去寺里小息。作文网 高中
据能三禅师介绍, 云岫山,坐落于德清县三合乡,因旧有青云塔,故又名塔山。周围还有大牛山、轿子顶、猢狲山、宾秋岭等,群峰环抱,四周古树秀木,松竹茂盛,植被深厚,幽静深然。
说起青云塔,我甚查阅《武康县志》有这样的记载 “青云塔,在云岫山,以居县治巽位,故又名巽峰塔。明隆庆年间知县金九皋倡始。至万历九年,知县梅一科继之捐募告成。” 塔历来属镇宝之物,关于青云塔的建造和来历当地看山的一位竹农给我讲了一段动人的民间传说。据说明朝万历年间,武康县境各种灾难频起,弄得县官焦头烂额。有一师爷告诉县官,武康地势西高东低,按风水学西白虎东青龙,西高东低就是白虎星冲犯了青龙星。于是就在云岫山上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7级宝塔,宝塔建成,取“青云直上”之意命为“青云塔”。颇为遗憾的是,1954年的夏天,青云塔轰然倒塌,只留塔基。但塔山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古人云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山之有名往往与寺院庙宇相连,塔山也不例外。说起佛事,我难免想起杜牧的两句唐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云岫寺处在云岫半山之中,寺以山得名称云岫寺,迄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云岫寺也取出云出岫之意。岫意即山洞,寺出云出洞,此乃寺院意境之所在。
山色总是空蒙,而空蒙的山色里隐藏着更多的历史和现在。据《武康县志》记载: 云岫寺始建于宋淳熙八年(1181年),历史风云变幻,寺院几度兴衰。元至正五年(1345)年由僧文粹重修。永乐元年(1403)由僧起宗复立,明嘉靖间又毁。明万历年间,鹿城人顾瑞屏,据说他外婆家就在云岫山下,幼时常常到云岫寺玩耍、读书,并深得僧众指教而心存感恩之心许下心愿:他日若有功名,定要光大禅宗,重塑佛身。后他殿试高中,官高至礼部侍郎,果然兑现诺言,捐资重修了庙宇。清吴康侯《云岫山记略》中就有记载:“万历间,普客禅师驻锡于此,极意兴复,又得顾瑞屏宗伯布施,琳宫宝刹,岿然改观,僧众多至千数。” 当年骆文盛也曾有诗赞曰:云岫藏云云不飞,老僧长年伴云栖。参天竹树阴阴合,覆槛藤萝袅袅低。过雨流泉穿石下,啄花幽鸟向人啼。我来正值朱炎侯,却喜凉生白苎衣。由此可见当时的云岫寺在它起起落落的历史里该是一段最为荣光的岁月了。斗转星移,沦海桑田。清朝乾隆年间,云岫寺遭劫难再度衰落。直到清光结盟13年,住持广严禅师奉旨进京,饮赐龙藏经12部装16橱及全副銮驾,回山传戒。慈禧太后亲书匾额“藏经阁”,光绪皇帝亲书“清静圆通”,恭亲王题“大雄宝殿”四字。此时的云岫寺也算是一度风光无限了,全寺共有云房99间半,僧众七八十人。地藏王殿旁有巨钟一座,重约2500多公斤。然在解放前的百余年间,因为战事纷飞不断,寺院部分房屋倒坍,僧徒四散,寺院又衰。解放初,云岫寺尚存有宋代风格的大雄宝殿以及清代修建的金刚殿、配殿、观音殿、藏经楼、斋堂、戒堂等40余间,面积约2200余平方米。但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革中,经卷被毁、钟炉被捣、阁楼被拆、匾额被砸,佛像被毁,寺院因为历史再次难逃遭劫的命运。
在漫漫的岁月长河里,云岫寺经历了几毁几建几湮的沧桑历史走到了今天。盛世修佛,在甘于苦行的出家人和虔诚的信徒及德清县政府的不断维护修建下,云岫寺几经修建扩建,古貌得以重现,八百年的古刹才日见光彩。如今我们所见的云岫禅寺,是1985年按宋代原貌作了修整,1999年、2000年又翻修了大殿、山门和金刚殿,同时全面修整了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藏经楼。
说起能三禅师,他可是名声响当当的画师,1928年就在上海和王一亭、张大千在画坛驰骋一时。自从认识能三禅师后, 我几乎每年要去云岫寺二次以上拜访能三禅师 , 有一次我问能三禅师的法号含义, 他自解为能三者三句话,即难舍要能舍、难忍要能忍、难行却要能行。“三能”,也是我国佛教早期禅宗之思想,传说佛师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连小鸟在肩上筑窠也浑然不知,这实际就是人意识的沉潜状态。人之精神境界沉静在一片恬静安宁之中,精神随之获得一种永恒感。能三禅师在塔山深涧幽谷、荒山密林中度过了他漫长的51年苦修经历,没有“三能”,岂能为之?1998年,能三禅师在云岫寺以他九十多岁的高龄圆寂,并在临前遗嘱将其一生积蓄6万余元在寺内新建一座地藏王殿,远近香客及乡里民众闻之无不唏嘘动容。送走能三禅师后, 时隔11年后我重游云岫寺。
重游云岫寺, 呈现在我面前的云岫寺内里建筑布局为三进二厢,自成一个院落。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华严宝殿按照严密的建筑方案按序匀布在一条中轴线上,左右配殿相向而立,斋堂、戒堂建于配殿两旁。走近云岫寺,大门其上高悬“敕赐云岫禅寺”,红底金框森然肃穆。进去的是天王殿,里面“四大金刚”威武雄猛。第二进是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和东西两侧18尊罗汉佛像气势雄然,旁边的阿难、迦叶和望海观音金光闪烁。殿中合抱的朱红大柱,挺拨巍峨,能三禅师在他九一高龄时写就的楹联高居其上:古塔入青云,阁上梵经皆贝叶。深山藏古寺,佛前灯焰尽莲花。字体苍劲,足见能三禅师之非寻常功力。观音阁,藏经阁为第三进。藏经楼上至今保存有《大藏经》12卷。
云岫寺建寺800多年,古迹颇多,在大雄宝殿后门外侧,有明代礼部侍郎顾瑞屏小时在此读书写字留下的一泓“洗砚池”。在观音殿和藏经楼侧,尚有宋梅一棵,每至冬季,腊梅盛开,新香四溢。还有清康熙年间至今的“四季桂”,金秋时节,暗香浮动,在肃然的寺院里凭添了几许生机和活力。在距古寺50米处,新建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六角“望岫亭”,可供香客游人望山休憩。云岫寺在进山门处有一牌坊,高达5米,正面横额有“云岫禅寺”四个苍劲大字,两旁有联:“佛日高悬光明世界,法轮大转普利人天。”上去转个身背面横额则为“佛国净土”四字。“云岫禅寺”牌坊极尽山泉花鸟之胜,历为僧侣人、士大夫辈来此吟诗游憩,留下了许多美丽的篇章。据查其中明翰林编修骆文盛就有《秋日游云岫》诗云:寻山何处好?云岫独栖云。路绕松阴入,泉从石窦分。岩花秋暗淡,炉篆午氤氲。不用通姓名,山僧侣总未闻。大凡寺庙,均以深山老洞而出名,云岫山进山道中就有一“石门洞”,云岫寺便是在石门洞上。进得山门,抬头而望山间石阶层层叠上。沿石阶一步步登上石洞门,山间万竿翠竹四季摇曳生波,洞旁有一小瀑布,潺潺流水常年不断。江南梅雨时节,水势增多,更是飞瀑直泻,形似白练。此时的我想起陆游《山行》的诗句:“山光秀可餐,溪水清可啜”。更为奇特的是山门、石门洞与望岫亭三点一线,与云岫寺建筑布局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成为云岫山一道雅致的风景。
而对虔诚的香客而言,也许风景并不重要。佛能通灵,重要的是他们上香的动作、跪拜的双膝、礼拜的眼神,还有卜筮时倾听回应的双耳,这些庄重的举止让他们的心得到了最妥贴的安顿。在暮鼓沉沉里,在晚祷的钟声里,一道潺缓流淌的梵音,会从芜杂的生活里漫出来抚慰今日日益浮躁的心灵悸动。
历史是流逝的,虔诚的香客却代代相接不变,云岫寺只是一个存在,在存在里我体味了历史的交换更替,体味了人生的沉沉浮浮。也许有一种诉说是无声的,有一种倾听是静静的,当我再次走进云岫之时抱着一颗敬畏的心,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棵草,每一块石碑,每一个佛象都充满着感悟的禅机,在那禅机里,一丝苍凉和无边的寂寞远远地离开了我的心灵,只有充盈让我在敬畏之外坐下来,静静地听一方禅语,没有任何话语可以替代。正是在这样无声的禅境里,我有了更多对于历史,对于人生的张望和思索。
下载此文章
(责任编辑:admin)